火锅古称“古董羹”,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“咕咚”声而得名,它是中国*创的美食,历史悠久,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。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相当早的雏形,据考证,战国时期即有火锅,时人以陶罐为锅,到宋代,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,南宋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食谱中,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。元代,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,用来煮牛羊肉。到清代,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,而且成了一道***的“宫廷菜”,用料是山鸡等**。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,以热源烧锅,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食物的烹调方式,永年海鲜火锅,永年海鲜火锅,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。其特色为边煮边吃,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,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,汤物合一。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,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。火锅现吃现烫,辣咸鲜,油而不腻,暴汗淋漓,酣畅之较,解郁除湿,适于山川之气候,永年海鲜火锅,今发展为鸳鸯锅,麻辣清淡各别,各取所需,老少咸宜,至冬之佳品。
火锅不仅是美食,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,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。吃火锅时,男女老少、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,把臂共话,举箸大啖,温情荡漾,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,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。 在东北,人们招待客人时,火锅里的菜摆放颇有规矩:前飞后走,左鱼右虾,四周轻撒菜花,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,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,左边是鱼类,右边是虾类,各种菜丝稍许放一些,宛若"众星捧月"以示尊敬。若对待不速之客,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,后边是走兽类肉,示意你离去。 在四川,吃火锅也有讲究,调料一般选用相当基本的葱姜蒜和香油,这样才能吃出火锅的。烫菜有有规矩,先吃毛肚鸭肠一类的食材,烫法是:七上八下,这样烫出来的菜才相当嫩。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,一顿火锅再配上啤酒白酒,才相当能符合四川人热情好客的性格。
火锅发明在什么时代已经不可考据,不过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类似火锅的烧炉,战国时代据考证已经有了类似***的火锅,《韩诗外传》中记载,古代祭祀或庆典,要“击钟列鼎”而食,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,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。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,过去中国相当早的火锅是东汉文物“镬斗”,但在近期海昏侯墓发掘时,陪葬品中发现了火锅炉,证明了西汉时代火锅已经出现。加之新石器时代陶炉的出现,也许火锅的历史还将更早。